噠噠在十月江南初涼

(中國旅遊之六)

 

 

中國第八天:廣濟橋、開元寺、老城步行街

 

十月十四日(第八天)

我們來到廣濟橋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四點許了。樹發表姪告訴我廣濟橋不必那麼早去,白天可以看到廣濟樓和整座古橋橫跨兩岸景色,只是它最吸引遊客卻是晚間。

廣濟橋是廣東潮州八大著名景點之一,古稱康濟橋、丁候橋,民間通常稱湘子橋,因為民間流傳著一段八仙裡韓湘子曾大顯神通使廣濟橋能順利完成的神話故事。

廣濟橋坐落於廣東潮州市古城外,橋橫跨韓江並聯結東西兩岸,它與蘆溝橋、洛陽橋、趙州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乃古之粵省通往閩浙諸地交通要道。

廣濟橋始建於南宋孝宗乾道七年(辛卯1171)初時由浮船連接東西兩岸,中間可拆開以便船隻通過。後來逐漸韓江中修設石墩,南宋皇帝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已建成石墩廿三座,橋長520米。

不過打從十二世紀到廿一世紀八百多年漫漫歷史長河,廣濟橋見證了宋、元、明、清、民國以至新中國的轉朝換代、橋不止一次被毀於烽火硝煙也多次進行修葺重建。從現存歷代文獻上檔案與民間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多次重大修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

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時任潮州知府王源大修康濟橋,建樓閣十二座、橋屋126間,從此統一使用「廣濟」作橋名,且沿用至今。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知府譚倫增設石墩一座,至世宗嘉靖九年(1530)減掉浮船六隻,形成如今之十八梭船廿四洲風格。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潮州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鉎牛兩隻分置於東橋第十二墩及西橋第八士墩。意為「鎮橋御水」。道光廿二年(1842)洪水為患導至東墩之全生牛被墜入江中。固民間有歌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

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當地政府便著手對廣濟橋作全面修葺加固。

2003年∼2007年,中國政府按廣濟橋最輝煌時期的藍圖對廣濟橋進行重修,恢復了「十八梭船」可開啟式浮橋。修復橋上十二座樓閣,十八座亭屋及加置對聯匾額,廣濟橋現存石墩廿一座。

廣濟橋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

 

 

潮州開元古寺

開元古寺(即鎮國禪寺)位於潮州古城步行開元(牌坊)街,潮州著名古剎也是潮州城地標。

開元古寺創建年代迄今仍然是一個謎,而在《潮州府志,寺觀》記載:開元寺在城內甘露坊,創於隋唐,興廢不一……,但隋代建寺之說卻不見隋史有所記載。一說它大約修築於唐代太宗貞觀年間(627年)?,由於當年金山上遍植荔枝,因取名荔峰寺(北宋初年曾建有荔枝亭於此)。

迄唐玄宗開元廿六年(738),李隆基一時“心血來潮”下了一道詔令,在各州府大興土木修建「開元」寺,並將各現有寺廟一律冠上「開元」之名,後人便跟據這一詔令把潮州開元寺創建時代釘上在上述年份?

不過據《廣東通志》:當時粵東(包括海南島)便有廣州、歸善(惠州)、海康(雷州)、瓊山(瓊州)、崖州、陵水、臨高、羅定、慶德等十多個寺廟循此詔旨改了名。而惠州開元寺乃晉代“龍興寺”,廣州開元寺六祖院尚存木雕羅漢入韶關南華寺供奉,潮州開元寺乃粵東唯一碩存千年古剎。

開元古寺至今仍保持唐代千年古樸雅風采,整體建築群規模龐大,宏偉壯觀,一氣呵成。

首先是嵌有「梵天香界」的石刻山門外照壁,古寺可劃分作四進即: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而東西有深約六十多米廊廳,並有觀音閣、六祖堂、地藏閣、住持廳。

開元寺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建築全殿建築於高於平面的台基上面,殿前有鐫有尊生兒”和準提咒”石經幢一對,殿內神案前有大香爐一座,香爐高達十五米,共為六層,上鐫天人獻花”及各種獸類花卉…‥等圖案,富藝術性,香爐原為一大隕石,雕刻於元代泰定帝二年(1325),為開元寺珍貴古文物。殿內還有明代清初金漆木雕千佛塔一座.基座有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精緻浮雕,基座洞門共六個,內有廿四位天尊及十八羅漢雕像,一座鑄於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 4)重達千斤的大雄鐘。藏經樓有大量珍貴佛教文物,其中有清乾隆御賜的雍正版《大藏經》共1240卷之漢、番、梵三種文字對照本及木刻印刷之佛教故事,雖歷經文化大革命難,不少珍貴文物已被毀壞,但仍然是中國國內極少能保存如此之多文物的寺院。

 

二零二四年五月五日,西貢濱城私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