噠噠在十月江南初涼

(中國旅遊之七)

 

 

中國旅遊第八天:韓文公祠、廣濟樓

 

韓愈(768824)號退之,自稱郡望昌黎,世韓昌黎、昌黎先生。河南河陽人,祖籍河北(一遼寧義縣),唐德宗李適貞元八年(792年)舉進士,先後任國子監祭酒、兵部侍郎、刑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時官刑部侍郎年已五十多年的韓愈因上表勸諫憲宗李純迎奉佛骨舍利,使憲宗極為震怒,被遠貶嶺南,任潮州刺史,因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侍郎。

韓愈是唐代偉大文學家、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提倡先驅者,鼓吹摒棄前漢及六朝盛行的駢體文。韓愈文章自成一家與眾不同的風格被北宋大文豪蘇軾譽為“文起八代之衰”。  

韓愈傳世著作豐富,其中包括《祭十二郎》、《進學解》、《雜》、《送李愿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毛穎傳》、《張中丞傳後》、《柳子厚墓詩銘》、《答張十一功曹》、《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次潼寄張十二閣老使君》、《順宗寶錄》、《師》、《獲鱗解》、《外集》、《原道》、《原毀》、《雜》、《遺文》、《論佛骨表》……等。

後世稱韓愈、柳宗元、與宋之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為唐宋古文八大家。

韓愈陵墓坐落於河南孟州市城西約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之上,在這裡可北眺太行山,南瞰黃河,屬丘陵地帶。墓前有韓愈祠,修築於唐敬宗李湛寶曆元年(825年),並有清高宗弘曆乾隆年間時任孟縣知縣仇汝瑚立的“唐柏雙奇”——因墓前曾有古柏兩棵,傳植於唐代。

廣東潮州韓文公祠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城東韓山(筆架山)山麓韓江畔之濱,始建於北宋真宗趙恆咸平二年(999年),乃中國現存最早紀念唐代大文豪韓愈的祠宇。祠前有橡樹園,聽當年書愈曾植橡樹於此,清代乾隆年間橡樹枯死,2012年才從韓愈故移植過來一批新橡樹使能重現“韓祠橡木”,如今也已成蔥蔥樹群。

訪韓文公祠須從正門徒步一段石板路,然後攀登五十一級台階(代表當年韓愈貶潮州刺史時年五十一),台階盡頭相接主祠平台則有根橫擺石板(象徵韓愈留潮州為時個月)抵祠前平台,而從平台進到主祠還有級共為五十六級(代表韓愈享年五十六)。天水園有韓愈離潮州回京時與海陽縣尉趙德依依惜別的白石雕像,趙德是唐代宗李豫大曆十三年(778年)進士,唐宋八賢之一,也是韓愈潮州推廣文化教育得力助手,兩人志同道合成莫逆之交。

韓文公祠整體主要景點有石牌坊、天南碑勝、文公主祠、天水園、橡木園、允元亭、石雕壁畫長廊、侍郎閣。主祠有一橫匾書“吾潮導師”,出自民國初年時任潮安縣縣長劉侯武(18921975)手筆。劉先生潮陽仙陂人,中國近代教育家。

韓文公祠堂上梁有兩橫匾:泰山北斗”;“百代文宗”,左右石柱刻聯:

“群佛累千言、雪冰藍關,從此儒風開海嶠;

到官才八月,潮平鱷渚,於今香火通贏州”

韓愈塑像端坐神甕上,坐東朝西,身穿官袍頭戴紗帽,一手執卷軸一手放於膝上,面容安祥,眼望潮城,兩旁各有侍從一人。原來之韓愈塑像已毀,如今的是1984年新置的。

    侍郎閣建於侍郎亭舊址,環境高曠優美,雙層古樸建築,上層為紀念館,下層是展覽廳。牆壁嵌有“吾潮導師”四字,侍郎閣前有韓愈半身石像,塑像高約米,面向古城。站在侍郎閣,可眺望潮州城、韓江、廣濟橋及城樓。

韓文公祠雖已千百年歷史,但由於歷代均有進行修葺所以大體上保持相當完整,祠堂現存四十多幅歷代石刻及碑帖,其中有蘇東坡及故國學大師饒公宗頤行書筆跡。明代的《增修韓祠之記》、清代篆刻《功不在禹下》、《傳道起文》、重新製作的《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碑》,並有不少時人名家筆跡的牌匾,遊客可以仔細欣賞,讀去了解韓愈一生事蹟,及這位唐代刺史對嶺南潮地作出的偉大貢獻。

韓愈貶謫潮州,雖然只有多月暫短時間卻對當地帶來極大影響,而治潮政績恐怕是任何一位官吏都難以辦到的。

 韓愈曾作詩:“一封朝奏九重天,文貶潮陽路八千”,千百年之後,時人太湖趙樸初居士(榮續)先生評譽韓愈:“不虛南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這裡應指潮州之鱷江及筆架山之韓山)。宋代大文豪張載則:韓愈“為天地立山,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學,為萬世開太平”。

據《新唐書韓愈傳》:初抵潮州任上,眼見潮安縣鱷溪(韓江)鱷魚為患,經常掠食鄰近人畜,為害甚為嚴重,官民束手無策,韓愈決心為民除害。首先他寫了一篇“祭鱷魚文”在鱷溪畔舉行祭禮,並向溪中投進豬羊各一,鱷魚自行離去,從此潮州鱷患已

潮州地區經常洪水為患,韓愈著手疏通江河水道、辦水利,並向農民推廣中原先進耕耘、種桑養蠶、繅絲織綢,製作衣裳之技術,俾能改善人民生活。深惡封建社會地方富豪土紳蓄勞奴婢制度,韓愈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錢抵債,清債後可自由離去,以後不得再蓄奴買婢。

漢唐以前嶺南依然被視為“百越蠻荒”之地,潮州地處之東南一隅,故被稱為“省尾國角”,有見於此,韓愈著手興辦學堂,傳授中原文化,使得潮州學子有求學機會,為朝庭培養許多人才,為達成心願韓愈甚至把自己的俸祿全投進創辦學堂工作上。而他一片苦心終於使中華文脈的種籽在這片被視為“僻地荒蠻”土地上開出文化之花,難怪千百年來東潮汕民眾對這位唐代刺史的崇拜敬仰!

 

廣濟門城樓

 

    廣濟城門樓俗稱朱門樓或東門樓,位於潮州市湘橋區東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武將指揮良輔重修潮州城牆,建立廣濟城門城樓,乃潮州七大古樓門之一,清文宗奕寧咸豐年間改稱公祠。迄民國廿(1931)為時兩月之修葺,廣濟樓改用現代鋼筋混凝土代替被拆除的木質結構。新中國成立後又曾一度對廣濟門城樓維修加固,特別2004年依據清代《潮州古城圖》裡明代建築模型進行整體復修。

廣濟樓有長達二千多米古城牆及三座樓門分別為“竹木門”、“上水門”、“下水門”。廣濟樓高約十九米,宮殿式建築,玻璃瓦紅彤壁,畫棟雕樑,朱柱格子窗。總建築面積約1193平方米,底層為31.5x 12米,高度為4.25米,第二層27.9x 15.4米,高為4米,而最高那層為25.8x11.7米,高6米。第一、二層為廣濟橋史陳列館,第三層有一座鑄於南宋高宗紹興4(1134)巨型銅鐘,它原懸掛於馬王廟(馬爺廟),後該廟荒毀銅鐘獲轉到廣濟樓。

廣濟樓各層皆有橫匾及柱聯:

第一層有中國名書法家海村劉炳森先生(1937-2005)所書「嶺東首邑」橫匾及靖庵陳景舒先生(1931 -)柱聯「城抱江如帶,天垂嶂列屏」

第二層有中國國學大師固庵饒宗頤先生(1917-2018)所書:

「東為萬春」匾額及柱聯「萬峰當立,一水接天來」

第三層有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蛻閣肖嫻女史(1902-1997)手書「廣濟樓」匾額及中國書法家盧瑞華教授(1938 -)柱聯:

「得山水清氣,極古橋秀風」,遊客登樓眺望,江山秀麗如黛,韓水碧波浩渺,舟帆夕陽,長橋臥波,美不勝收。

 

二零二四年五月十日寫於濱城住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