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繁轉換必差錯

 

 

  我在《一字之缺宜謹慎》文中說過:「在寫作上,在文學上,一字之缺,每遭人忽視,一字之差,也不甚注意。」「有時缺一字或差一字,會影響全文的意義,不可不慎。」內文提及粵劇《艷陽長照牡丹紅》裡,有個典型的缺字與諧音差錯例子,使到意義完全相反,證明其重要性,一封本來囑咐刻薄受苦致命的信函,竟變成熱情親切招待,真正「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從實際的情況來看,近年在各報紙雜誌中頻頻見到錯字出現,雖沒發生重大的意義變更,但顯示校對的疏忽大意,讓讀者有不受尊重的感覺。最初我誤以為是負責打字者不認真,歸咎於職工使用拼音按鍵,忽略同音而出錯。但後來發現,其關鍵均來自電腦簡繁轉換字體的操作上。

    一般來說,繁體轉為簡體,很少出錯,反之,由簡變繁就有許多麻煩狀況了。事實上,稱為繁體字是很牽強,應該叫做正體字,因為有許多字筆劃甚少,非常簡單,一點也不繁。中國大陸當年頒行規範字,把一些根本是少筆劃的正體字當作簡體字使用,這樣一來,現在由簡體返回繁體,電腦就無法辨識哪個原本是正體,哪個才是真的簡體,就在這情況下出現差錯。

    二○○四年四月,我在亞省時報就發表過〈錯把正體作簡體〉,指出電腦的簡繁轉換,最容易差錯的,幾乎是固定一些少筆劃的正體字。我雖然針對問題所在而提出發表,但一般報紙依然常見這種現象;由於電腦簡繁轉換定律規格是這樣,負責操作人員必須再去校對修正,不能鬆懈。

    我再次不厭其煩,述說常見十多個轉換時必然差錯的字:

    1、只 只有,一按簡繁轉換,當作「隻」的簡體,變為「隻有」。

    2、里 鄰里,或譯音用的「里昂」,轉換後皆是「鄰裡」、「裡昂」。

    3、斗 升斗,都是量器,「斗室」是小房,但因為把「斗」作為「鬥」的簡體,轉換就出現「昇鬥」、「鬥室」的怪詞句。

    4、后 「後」的古字,但皇后、后羿,一定用「后」,可惜簡繁轉換,電腦無法辨別使用,會有「皇後」「後羿」的尷尬場合。

    5、几 小桌,象形字,「茶几,窗明几淨」,稍微疏忽,報紙會印出「茶幾,窗明幾淨」,由於把它作為「幾」的簡體字之故。

    6、云 說話,「古语有云」,轉換時會出現「古語有雲」,十分可笑。

    7、余 是我,也是姓,「余生也晚」,變換後成為「餘生也晚」。

    8、叶 協調協和之意,舊詩詞中押韻稱叶韻,不是「葉韻」。

    9、征 征戰,又作為「徵」的簡體,簡繁轉換常混淆,顯示了「徵戰」。

    10、症 病症,又當「癥」的簡化,這樣就照例有「病癥」出現。

    11、宁 「佇」的古字,現在是「寧」的簡體,宁立,容易變成「寧立」。

    12、划 划船,以槳撥水讓船前進,很易出差錯成為「劃船」。

    13、适 音括,正體字,多用作人名,如孔門弟子南宮适,越南政客潘輝适,自從用作「適」的簡體後,這些人名常常大錯特錯。

    14、干 正體字,含義多,用途廣,干戈、干涉、天干等等,頒行簡化字,竟用來作為繁體「亁、幹」的替代字,轉換就麻煩多多。

    15、厂 罕見字,山崖可居住的地方,多作人名,一轉換就變成「廠」。

    16、范,于,沈,万  這四個都是姓氏,已作為「範、於、瀋、萬」的簡體字,轉換起來,自然全部出錯。

    以上是簡繁轉換必然遇到的場合,操作者應該留意逐字再加修正,否則,無法消除差錯的詞彙。

    數十年來,簡體字和繁體字,一直是華人學者不停的爭議,過去最難解決的是碰到政治因素,近年來海峽兩岸的鬥爭漸漸淡化,加上電腦打字的快速,各字體同樣按鍵兩三下,簡繁差距已不存在大問題了。

其實,我們的祖先創造文字時,是盡量用簡單的筆劃,不得已才用繁體的,最初的兩類字體:指事和象形,都以簡單書寫居多,如指事的:上下左右中,象形的:日月水火山等,就可證明;後來發展到會意和形聲,字體才開始作複雜的變化,如會意的:不正則歪,人言有信;形聲的:風票成飄,雨路為露等,筆劃就漸漸繁多起來。但在歷史流傳的使用過程中,因應情勢的便利需求,這種繁體卻在逐步的簡化,只是沒有刻意推行,大家在不自覺中接受了,故全無異議。

 

          (原稿撰於2012/7) 

     2024.3.29披刊在洛杉磯越柬寮週報